查詢

香港灣仔駱克道3號22樓香港企業促進會

  info@enterprise-improvement.org

 

logo1   logo2   logo3   hksei subscription logo   hi long logo   hksei long logo

新京报:应对新常态需深化一揽子改革

青年经济学人论坛

2014.11.30

【2014年11月26日,在新京报举办的“中国青年经济学人”论坛上,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教授(香港企业促进会理事)等五名青年经济学者,就如何理解中国经济领域的“新常态”,分别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几位专家的观点对我们理解经济放缓下的新常态颇有参考价值!】

 

吴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副主任

田利辉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

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华生、卢锋等多位经济学家,在中国青年经济学人论坛上探讨“中国经济新常态”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领域的“新常态”?新京报举办的“中国青年经济学人”论坛上,经济学家、东南大学教授华生、北京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锋均认为,决策层提出“新常态”有其必然性。

其中,华生不无担忧地说,新常态的本质问题,是中国仍然需要维持一个比较快的GDP增长速度,“如果GDP增速跌到5%以下,那么人均GDP要跨过中等收入阶段就遥遥无期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副主任吴庆认为,明年如果不采取保增长的措施,中国经济增速很可能会接近于6.5%。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最先需要做的是扎扎实实地将中国经济稳下来,进入了新常态,再让中国经济倒逼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则认为,潜在GDP的原理是用历史数据告诉未来,中国处于一种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历史可能不能完全告诉未来。

 

  “中国经济不可能永远高速增长”

今年下半年以来,决策层屡次以“新常态”定义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并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要适应新常态”这一重要表述。

作为国内知名的经济学家,华生和卢锋均对“经济新常态”保持了高度的关注。“新常态意在表达一个愿望。”华生说。而在卢锋看来,目前新常态还只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尚不是一个“在比较完备的理论下推导或者形成的概念”。

围绕“经济放缓下的新常态”这一话题,华生和卢锋均认为,决策层提出“新常态”有其必然性。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发展,但显然不可能永远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华生说,近两年来,中国经济已经开始“下了一个台阶”,这并非不可接受。华生引用国外的案例论证称,从世界历史上看,各个国家维持高速增长的时间都很短,而“中国的高速增长已经不可思议地维持了三十多年”。

卢锋的看法是,经济增速的下降,由结构性的因素所决定,并且符合一般的理论规律,同时符合中国经济现实的表现。

对未来经济增速放缓后GDP的走势,两位经济学家给出了不同的预测。

“中国人均GDP还很落后,如果我们的人均GDP增长速度掉到5%以下,那我们想跨过中等收入阶段就遥遥无期了。”华生称,各种因素致使中国经济必须维持较高的增长。但华生认为,这里的“较高增长”,无需像过去一样的10%或者8%,“GDP增速保持在6%以上,维持十至二十年就可以了。”

卢锋则称,今年上半年,官方宣布GDP增速超过了7%,但这“是用季度性的GDP保卫战策略来维持的,如果是一个正常的政策,可能GDP增速连6%都无法达到”。

 

  “再用货币和投资刺激经济很危险”

在华生看来,要使国内经济达到适应新常态发展的预期,尚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

“在2014年,我们提供不了刺激经济中高速发展维持若干年的动力。”华生称,现在开始降息降准,“如果还是沿着这个方向用货币和投资去刺激经济,那下一步可能会存在更大的危险”。

华生为这个问题寻找的解决之道,是继续深化一揽子的改革。在他看来,十八大以后,国家在反腐败、纠正工作作风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按照华生的表述,目前国家提出了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改革、资本市场的注册制改革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等,这些改革均切实可行,需要继续深化。

华生称,同三十多年前类似,目前中国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转变和机遇,“不要以为哪项改革可行,结果却没有拿出来;或者刚出台措施就收回去,这都会对当下的转变构成挑战”。

卢锋也认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制度层面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这就为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背景。卢锋认为,事实上,目前国内经济已经走在调整的过程中,且这个过程难以避免。

在发言时,卢锋也提出了他的担忧。他说,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环境方面的压力,“这个压力过去一直有,但现在看来会更加沉重”。卢锋认为,如何适当控制环境污染的同时,还能保证经济增速可以达到国内发展的需要和预期,也算是对“经济新常态”的一个挑战。

“我们要更好地做一些应对,走出目前经济环境相对特殊和困难的状态。”卢锋说。

 

  ■ 现场问答

  未来哪个行业创业机会好?

提问 我是一个创业的年轻人,现在感觉机会没有上世纪90年代,或者是2000年以后创业者机会那么多,我想问一下未来十年二十年,在哪个行业机会会比较好一些?

●吴庆

我是1994年的研究生,1993年股市很火爆,我们在学校里头看着股市整天地涨,心里就在想这个机会不属于我们,等到我们毕业以后这个行情已经没有了。

实际上现在二十年过去了,大家看到我们机会是不缺乏的,过去了那一拨人还有下一拨人,过去了那个机会,还有后头的机会,而且这些机会一个比一个漂亮。

●华生

现在如果开始创业的话,客观地说我会觉得比起十年或者二十年前难度会大一些。最主要是现在各个领域都有一些寡头,客观上使得重新创业的空间成功概率有所下降。

但是因为时代在进步,不断地产生更替,我觉得创业的时候最主要的是要看到中国正处在一个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当中,你所做的行业相对来说是跟将来越来越多城市化人口的消费方向相一致,那么成功的概率会大一些。永远都不能一概而论,同样一个产业有人做得很好,也有人做得很差。实际上没准你是马云呢?所以每个人都有机会。

 

  【观点】

  吴庆:不保增长明年经济增速6.5%

11月26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副主任吴庆在青年经济学人论坛上,阐述了对于世界经济的三个观点以及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看法。

吴庆对于欧洲经济的看法比较悲观,他认为,未来十到二十年之内欧元是一个有可能崩溃的货币。欧洲过早地把货币给统一了,但是它的其他方面没有全面跟上,再加上欧洲内部的不平衡,还有金融危机在欧洲根本没有过去,在未来很有可能还会出现一轮危机。

吴庆对美国经济的看法更加乐观一些。他认为,美国经济已经走出了衰退,在全球几个主要经济体里头,美国是第一个,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走出衰退的经济体,它走出去的途径就是转型、创新、升级。美国会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会拉动世界经济的增长。因为美国经济复苏创造出来的GDP,以及创造出来的就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一个分配。

最后,吴庆讲到,世界经济现在有可能处在一个比较长周期的成长中。一个是能源价格的降低,另一个是由于新技术的推动大大地降低交易费用,它有可能导致全球经济都会有一个长期的增长。

对于中国经济新常态,吴庆称现在所说的新常态只是一个过渡期,新常态是中国告别过去高达两位数的增长阶段以后,向下探底,寻找新增长均衡点的过程。

到底均衡点是多少?总体而言,中国经济在下台阶,五年下一个台阶。他认为,下台阶更快一点,“7%根本是打不住的,6.5%打不住,6%打不住,如果今年没有保增长的措施,四季度肯定会低于7%,明年不采取保增长的措施很可能会接近于6.5%”。

但是,对于底部到底是多少?吴庆觉得,短期内到7%左右,再长期还会更低。在中国不发生大的制度变革的前提下,会探底到7%以下,但是考虑到改革开放不断地推进,如果在这方面做得好的话,中国的增长潜力是可以释放的,还是有可能恢复到7%以上。

 

  田利辉:降息降准不代表滥发货币

11月26日,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青年经济学人论坛上表示,降息降准不代表着滥发货币,降息降准要减低社会的融资成本,避免庞氏骗局的蔓延。在当前的环境下,最先需要做的是扎扎实实地将中国经济稳下来,进入了新常态,再让中国经济倒逼改革。

对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田利辉认为是一个预期、一个要求、一个目标。他分析,如果应对不善,可能不是慢慢放缓,不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下,而是两三个台阶地下。中国目前的科技实力是有目共睹的,原先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这种奇迹实际上在世界上不是个例,日本、韩国都有过,但都是增长到一定程度就进入到新常态,缓慢下来。

经济已经在迅速放缓,如果没有前一段时间的改革措施,有可能会给中国带来更大的麻烦。所以“要把新常态当作一个很好的努力的目标,交由我们这一代青年学人应该更加努力地去想怎么去打造新常态,要想想清楚怎么打造新常态。”

对于如何打造新常态,他讲到两点,人和钱。田利辉称,经过35年的变化,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已经一去不复返。另外,从2009年到现在,中国发出了65万亿的货币,融资成本高企,企业借不到钱。

所以他呼吁:“要进入降息周期,绝对不要像两年前降了25个基点,就不管经济了。”他认为,如果两年前持续降息中国经济可能会更好一些,降息降准不代表着滥发货币,降息降准要减低社会的融资成本,避免旁氏骗局的蔓延。

利率市场化是非常好的愿景,但在当前的环境下,最先需要做的是扎扎实实地将中国经济稳下来,进入了新常态,再让中国经济倒逼改革,让中国经济真正成为一个完全的、正常化的市场经济状态,而不是那种扭曲了的市场状态。

 

  刘元春:不必执着测算经济增长底部

11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在青年经济学人论坛上对于新常态阐述了几点感想。

首先,刘元春认为,对于新常态的概念需要有一种相对中国式的理解纬度。新常态是讲危机之后的低迷要持续相对长的时间,这是它的内涵。这种概念来统领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有它新的含义,就是说未来的变化是常态,从原来的旧模式向未来的一种新的稳态增长的轨迹转变的过程,可能比较艰巨、比较漫长。因此看到GDP下滑,各种参数出现变异,结构出现调整,政策调整幅度比较大,不要见怪为怪,因为这在未来都会是长期出现的,这是新常态一个很重要的内涵。

另外,刘元春提到,大可不必相信很多大牌学者所谈到的新常态里面的一些东西,比如说探讨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底部到底是什么?世界永远超越哲学家的想象。

刘元春说:“我们现在老在说中国的潜在GDP到底是多少?很多人就像占卜一样,用滤波法、生产函数法,所有的方法都能用,测出来8%、7%、6%、4%。”刘元春说,记得在2001年的时候也曾经对中国潜在GDP增长是多少,产生过一次大讨论,当时很多的大学者都会出来说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8%。到了2002年快到9%、2003年超过9%的时候大家异口同声说经济发烧了,要给它退烧药。“但是没想到一烧烧到2007年,马上有人质问一个人能发烧烧四五年还不死的吗?还是高烧。”

刘元春认为,潜在GDP的原理是用历史数据告诉未来,中国处于一种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历史可能不能完全告诉未来。“今天老在谈我们的底部是什么,我认为这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大可不必太相信,因为我们要不断地来处理,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间来进行。”

刘元春觉得,在这样的一种新常态里面,管理要有新的哲学理念,新的思维框架,让历史告诉未来,在这种大转型时期可能不行,用简单的历史智慧来延续未来的辉煌更是不行。(采写/新京报记者 尹聪  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冬 侯少卿    编辑:闫宪宝)

微信logo

* 香港企業促進會是幫助中港企業轉型升級國際接軌(境外上市)的平臺,也報道IPO/VC/PE行業資訊及分享相關案例研究,还摘录部分国际权威机构(如AICPA等)有关企业管治、内控、会计准则、上市、与资本市场接轨等国际动态供会员参考,以提高业界的专业管理水平,更好地落实“提升企业竞争力 • 促进升级齐增值”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