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下一波该投什么?



查詢

香港灣仔駱克道3號22樓香港企業促進會

  info@enterprise-improvement.org

 

logo1   logo2   logo3   hksei subscription logo   hi long logo   hksei long logo

中国互联网下一波该投什么?

investmentguide

2014.09.29

【随着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IPO上市创2000亿美元市值,融资额创史上最大之后,美股市场的肯定让中国创业者和投资人信心倍增,乐观情绪爆棚。然而,抛开IPO的喧嚣,冷静看待中国互联网的未来发展之路,什么样的企业会在下一波中国互联网浪潮中占得先机?什么样的中国公司会成为下一波赴美上市潮的领头羊?更为关键的是,10年之后,会是谁更有希望成为颠覆现有巨头的巨无霸呢?腾讯财经专访创投基金凯鹏华盈主管合伙人周炜,从早期投资者的角度,思考哪里是下一个价值洼地。】

 

创业者融资节奏应以企业需求为准

 

谈起近期在网上热议的经纬创投合伙人张颖警告团队做好“过冬”准备的内部信,周炜表示基本同意。“我同意泡沫和准备入冬。”

 

周炜同时表示,创投的本质是金融产品,金融产品总会出现周期性的泡沫,“类似的担心每隔三四年就会出现一次,08年,11年都曾经出现过,但是当前的科技泡沫离90年代末相差甚远,并没有可比性。

 

“(和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相比,)现在的泡沫是有本质区别的。90年代末的互联网公司几乎完全是概念性的,没有什么太好的收入。而今天的互联网公司收入增长都很快,是有真金白银的利润的。所以,90年代末的泡沫是玄幻的。今天虽然也有泡沫,但是基础是相对扎实的。”

 

但是凯鹏华盈在今年年初开始还是放慢了投资步伐。

 

“就泡沫的程度而言,上市公司这块还好,包括近期上市的公司,市盈率都没有达到很离谱的状态。但是创投私募市场今年是比较有泡沫的,非理性的估值在增多,所以我们放慢了。”

 

那么,面对创投私募界开始警惕泡沫出现,变得更加小心谨慎之际,创业者应当何去何从呢?周炜表示,创业融资的节奏依旧要以企业需求为准。

 

“融资的目的是促进公司高速发展,特别是在互联网产业里,你三个月到六个月差别就能很大了。所以我觉得该拿钱的时候,就要拿钱,不要等。不要想着我等一等之后会拿到更高的估值。当然,最关键还是要看企业的主营业务是不是需要这笔钱,如果需要,就拿。”

 

下一波中概股或将O2O打头

 

在中国创投界热议资本泡沫论的同时,美国创投界也在遭遇科技公司是否估值过高的讨论。聊天工具WhatApp被Facebook以190亿美元收购成为科技泡沫论的最常被引用的例证。硅谷的著名风投大师安德森(Andreessen Horowitz)近期公开表示,市场必将转向,许多烧钱太快的公司将消失。那么,美国创投界如何看待中国互联网未来的市场价值的,下一波中概股会以什么样的行业为领军呢?

 

周炜表示,总体上说,虽然硅谷对中国互联网以及它身处的经济周期有种种担心,但是抑制不住投资的欲望,因为一旦错过,损失也会是巨大的。

 

“其一,中国互联网企业市场地位不容忽视。”

 

今年五月,KPCB的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出过一份研究报告,列举了当时市值前20的全球互联网上市公司,有4家是中国的,分别是腾讯,百度,京东和奇虎。而在阿里上市之后,市值前10大的互联网上市公司被中美两国瓜分。其中中国占到四席,分别是阿里,腾讯,百度和京东。截止到记者发稿时,京东的市值超过雅虎和Salesforce,而阿里巴巴则超过排名较后的Ebay,Twitter,Netflix以及Priceline的总和。

 

“其二,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做到市值10亿以上的互联网公司并不多,但是从2010年到2014年几乎上市的绝大多数都是10亿以上的市值,这就说明过去这几年创造价值,创造财富的节奏在明显加快。这是因为有基本面的差异的,现在的公司不仅有故事,而且是真金白银放在那里,收入放在那里的。而未来5到10年互联网领域会进一步加速。”

 

但周炜也提到一些大型的基金对中国整体增长环境持有谨慎态度。本周内,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不会因个别指标大修经济政策之后,高盛公司下调中国2014年GDP增长预期至7.3%

 

“但是纵观全球,中国增长率依旧可圈可点。所有大的海外机构投资都会问我们很多他们担心的问题,但是最终还还是会选择投资。这个吸引力是没法抗拒的。”

 

当创投必须要面对风险的时候,中国互联网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回报表现让海外投资人无法置之不理。而当被问到从公开市场的角度来看,什么样类别的板块可能会成为下一波中概股的代表性板块时,周炜并没有指出具体的板块,但同意O2O可能会是下一个集中爆发的亮点。

 

“O2O的本质是交易,必须形成交易闭环。如果能做到交易闭环,而且用户数量和经济周期的关系就没有那么大,就比如你今天经济好不好,和我每天吃几顿饭是没有多大关系的话,这样的企业,会在外部环境下行的时候,抗击打能力更强,也更容易受到公开市场以及投资人的青睐。”

 

看好“去组织化”的“泛众筹平台”

 

而作为专注于早期投资的创投专家,周炜及其团队更擅长的是对未来5到10年长期趋势的判断和把控。凯鹏华盈的美国公司总部KPCB是全美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曾经投资过谷歌,亚马逊,百度,阿里巴巴,被业内人称为“培育行业老大的风投”。那么,下一个颠覆性的“行业老大”会具有什么样的特质呢?

 

周炜看好“去组织化”的“泛众筹平台”。

 

“有人说叫众筹,但我觉得不准确。我把它成为是‘去组织化’的平台,英文是self-empowerment platform。”

 

“比如说自媒体人不需要依赖于任何组织,因为个人就可以成为一个媒体。中国现在有大量这样的媒体人,罗振宇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自媒体只是开始,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会有大量的行业,都会出现类似的平台,包括VC。”

 

周炜表示,现在凯鹏华盈已经投资的TradeHero(交易英雄)和喜马拉雅就具有这类平台性的特点。以喜马拉雅为例,任何人自己可以很轻松地创建个人电台并对外分享。“如果你是播音员,也许你的电台每天只给你10分钟的时间,但是在喜马拉雅,你不受时间的限制”。而同样让用户充分释放才华的还有交易英雄——一个虚拟交易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建立个人账户使用美股实时数据进行交易,并定期排名。“在一个大的基金里,一个小分析师需要花很多年,慢慢升职,慢慢获得肯定,但是通过这样的平台,你的才华可以立刻被人看见。如果你可以在虚拟交易排名上长期处于高位,后续的收费的模式是很多样的。”

 

周炜强调,“我们要注意到,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一定会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互联网的特点就是让信息越来越透明,让每个人越来越自由。这类平台代表着互联网的质变。”(腾讯财经 康路 发自纽约)

 

采访实录摘录如下:

 

1.经纬创投合伙人张颖近期写了一份内部信,提醒经纬系的创业者和投资团队,准备过冬,因为资本泡沫就在不远处。您同意他对资本市场将转冷的判断吗?

 

我同意泡沫和准备入冬。这样的话题同样的文章每三四年就会出来一次。在08年,10-11年都有。这很正常。金融本来就是一个有周期的东西。另外觉得市场有泡沫特别是私募有泡沫已经是有一段时间了。而凯鹏华盈在中国过去大半年已经放慢投资节奏了,因为我们主要专注投早期。中后期可以用公司上市前的现有收入去股价,但是早期投资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参照,而我们从年初开始觉得早期项目非理性的估值在增多,所以我们放慢了。而上市公司这块还好,包括近期上市的公司,PE值都没有到很离谱的状态。但是美股现在存在大盘整体的风险。只要大盘不发生大的变化,看起来中概股会继续平稳发展。总结来说,私募市场尤其是今年是比较有泡沫。

 

但是远远没有到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的程度,因为当时的互联网公司完全是概念性的。尤其在中国,那是互联网刚刚开始的时代。所有人都在看用户数量,都几乎没有什么太好的收入。而今天的互联网公司收入增长都是很快的,是有真金白银的利润的。所以,90年代末的泡沫是玄幻的泡沫。今天虽然也有泡沫,但是基础是相对扎实的。

 

2.凯鹏华盈专注在投早期,所以比市场一般要早5-10年,您觉得什么时候会看到下一个重量级的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会出现在哪个板块。

 

我个人会看好“去组织化的平台”,有人叫它做“众筹”,但我觉得不确切。或者叫做self empowerment platform. 就比如说有一天你可能不需要为腾讯工作,你就去开自己的专栏,也许很快媒体人就不需要去依赖任何的组织,因为个人就可以成为一个媒体。中国有大量的媒体人,罗振宇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自媒体只是开始,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会有大量的行业,都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包括VC。

 

虽然众筹不能替代所有行业,但是在一些垂直行业效果更大,就比如说手机游戏。我觉得众筹可以做。因为这个领域周期很短的,半年就可以面市了。所以我觉得这类平台未来会成为投资的方向。

 

我投了一家公司叫做TradeHero 交易英雄。它虽然看上去是个个手机游戏,但是它用的是美股港股的实时数据。在上面交易有点像商学院的模拟股票交易一样,但是它是和真实市场挂钩的。这就可以成为我刚才说的“去组织化的平台”。比如说,国内知名基金里有一个小分析师他可能需要熬很久才能够被升职,被认可,但是有了这样的平台,他可以直接被大家看到。如果在TradeHero排行榜上连续半年一年都排在前几名的话,你可以直接成名,而后会有很多别的收费模式。你相当于可以建一个小的虚拟基金,甚至体量可以达到现实生活中的基金。

 

这种平台,让个人解放出来不用被一个组织或是公司束缚的平台将代表着未来,你有才华就可以立刻被人们看到,不用等十年二十年。

 

我投资的另一个项目叫做喜马拉雅,也是这个理念。你可以在喜马拉雅上面建自己的电台。如果你是播音电台主持人也许每天只能有10分钟的播出时间,但是在喜马拉雅上有声音天赋的人自己可以成立一个广播电台。

 

我们要注意到,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一定会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互联网的特点就是让信息越来越透明,让每个人越来越自由。这类平台代表着互联网的质变。

 

3.您觉得这样的平台需要等到十年之后才会被市场认可吗?

 

倒不一定,因为互联网的项目近几年在加速发展。就公司成长期来说,前两年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上市前平均都是8年以上。但是全年开始,有些公司成长了不到六年就上市了。而我觉得整体的趋势就是在加速。原因很简单:一来,有人说“9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他们对互联网新发展的接受程度比60后,70后要容易得多。所以有这样的市场和用户之后,新产品的进展也会比以前更快。

 

二来,支付和交易比以前要成熟得多。

 

第三,用户消费行为变化很大。70后及以上的互联网民是很没有价值的。因为这个年龄的人当时用互联网一开始的习惯就是免费。所以,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免费,所以当时盗版很多。但是过去这两三年。视频盗版在国内几乎就看不到了。而80后90后是愿意为给自己带来愉悦感的东西付费的。他们没有心理障碍。而70后或者以上的人,即使已经身价很高,甚至亿万富翁,他的习惯就还是下盗版软件,因为他觉得不需要为这个东西付费,这是他的观念,这是一种思维定式。

 

这三大变化导致了新产品出现之后,会迅速会用户会为它买单,压缩了增长的周期,所以会出现加速的大趋势。

 

4.如果我们只说公开市场的话,下一波中概股浪潮会在什么时候到来?会以什么样的行业作为主打?

 

首先,我们投早期的主要还是看基本面。公开市场并非我的专长。总体上来说,我是个“company-builder(建公司的)”不是“company-trader(交易公司的)”。

 

但如果只是说大体趋势的话,我觉得只要美股市场整体大盘没有重大利空的话,还是会持续看到中国公司来到美国资本市场上市。当然总有些公司或者类型会在市场的冰冻期更容易抵抗寒冬,也就是不同的经济周期,对公司盈利变化不大的这类公司在金融周期到来的时候抗击打能力比较强。

 

5.有人认为O2O会成为下一波中概股浪潮的领军行业,您同意吗?

 

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因为一来,中国已经有不少规模做得蛮大的O2O类别公司,二来,他们是有收入的,不是纯粹讲故事的。即使公开市场变了,它的用户需求是不会随之改变的。就O2O的商业模式来说,就是要交易,它是一定要形成交易闭环的。就算公开市场变差了,不会影响每个人每天吃几顿饭。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同意O2O可能会成为下一个上市热点的说法的。

 

6.美国创投圈目前对中国互联网的未来如何看待?总体思路怎样?

 

我接触到的机构投资人对投资中国来说现在处于一个比较矛盾的心态。

 

其一,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速率不容忽视。之前出过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前十大市值的互联网公司,中国占了4家,你可以据此想象以后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市场地位。

 

其二,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做到10亿以上的互联网公司并不多,但是从2010年到2014年几乎上市的绝大多数都是10亿以上的市值,这就说明过去这几年创造价值,创造财富的节奏在明显加快。这是因为有基本面的差异的,现在的公司光讲故事和概念是不行的,是真金白银放在那里,收入放在那里的。而未来5到10年互联网领域会进一步加速发展。

 

但是,我也听到有些基金,特别是大的基金是对中国整体的大经济环境很谨慎,特别在一些产业数据并不太好的情况下。

 

总体上来说,会有担心,但在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增长依旧客观,海外资金依旧抑制不住对中国投资的兴趣。所有大的海外机构投资都会问我们很多他们担心的问题,但是最终还都是会投。这个吸引力是没法抗拒的。

 

7.最后,对现在的创业者们有什么建议吗?他们应该趁泡沫破灭前赶紧去找钱吗?

 

对这个问题,我的观点一直都没有变过。首先,融资的目的是促进公司高速发展,特别是在互联网产业里,你三个月六个月差别就很大了。而且只要团队做得好,创投的惯例是会给团队再留出期权股份的,创业团队的股份并不会被摊薄多少。所以我觉得该拿钱的时候,就要拿钱,不要等。不要想着我等一等之后会拿到更高的估值。而且现在的谈判桌上企业家的地位也在变平等,不会出现创投故意压价这种情况。

 

总之,该拿钱就拿,不要等。当然关键还是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不是需要这笔钱,如果需要就拿,不值得等。(来源:腾讯财经)

weixin logo

* 香港企業促進會是幫助中港企業轉型升級國際接軌(境外上市)的平臺;除了報道IPO/VC/PE行業資訊及分享相關案例研究外,还摘录部分国际权威机构(如AICPA等)有关企业管治、内控、会计准则、上市、与资本市场接轨、转型升级等最新动态和企業管理的经验和研究报告会员参考和借鉴。以便提高业界的专业管理水平,更好地落实“提升企业竞争力 • 促进升级齐增值”的宗旨。